Skip to main content

通过曹禺走近中国

李如茹

2010年,曹禺百年纪念活动遍及海内外,让我感动,也让我振奋。

感动是因为作为李玉茹和曹禺的女儿,我看到大家对于父亲戏剧的热爱,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价值在于时间。

八十年前由一位23岁的青年写出的剧本至今仍在频繁上演,吸引和感染着当代人,那么,这位百岁老人仍然活在我们中间。

振奋是因为整个活动给予我们在海外传播中国戏剧、中国文化一个契机。这就是今天这些照片和视频的由来。

2011年1月,摄影展览《曹禺: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锋》在伦敦拉开帷幕,将近两年以来,展览走向了多个英国城市,吸引老老少少、学术界、戏剧界以及普通公众;之后又到达了加拿大与美国。除了展览,老电影《雷雨》与《原野》(具有英文字幕)也都深受西洋观众喜爱,关于曹禺和话剧的讲演则告诉大家更多中国的故事,利兹舞台巡演团的《太阳不是我们的》在2012年爱丁堡艺穗节演出,现在来到了上海,还要去湖北潜江(曹禺的家乡)与成都。曹禺使英国走近了中国。

曹禺一直想完成一部《桥梁》的剧本,但是始终没有到达可以奉献给观众的那一天。曹禺自己却是一座桥梁,他把西洋戏剧从古希腊悲剧到近代易卜生、契可夫和奥尼尔的精湛技术与中国的现实连接起来,他让西洋戏剧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中国人熟悉、喜爱的话剧。

百年来,中国在转型、在发展,转型中的人性之痛令人心动,曹禺的剧本是对于这些痛苦的沉思与表现,我们今天还在为他笔下的人物颤栗。通过曹禺与曹禺的戏剧,西洋演员与观众一步步走近、走进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