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与会者小传

Anderson, Davey

戴维·安德森:曾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戏剧与电影专业,他是作家、导演、演出本作者、作曲、音乐总监以及工作坊组织者。其戏剧作品包括《鼻烟》、《断电》及《静电》。作为外聘导演,戴维·安德森与苏格兰国家剧院合作出品的戏剧包括《黑色手表》及《询问者》。2005年戴维·安德森赢得苏格兰舞台导演艾奇奖,之后与多家剧院及公司合作,包括苏格兰德伦剧院、特拉弗斯剧院、市民剧院、泰格剧院、英国国家剧院、伦敦多玛剧院、纽约团队剧院、安可慈善剧院、天堂之鸟剧院、虚构成实剧院、苏格兰7:84剧院、奥兰默剧院、苏格兰青年剧院、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及戏剧编剧工作室等等。

Ansell, Steve

史蒂夫·安塞尔:利兹舞台(stage@leeds,利兹大学的公共剧场)的剧院经理,同时也是导演、教师、作家和艺术组织人,拥有二十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史蒂夫是呐喊传媒(Screaming Media Productions)的艺术指导,呐喊传媒创立了世上仅有的国际性一分钟戏剧节Gi60,他也是英国哈利法克斯的拱桥剧院(Viaduct Theatre, Halifax)的驻团艺术家。他导演过英国和美国的多部戏剧,其中包括在伦敦国家大剧院首演的丹尼斯·凯利的作品《DNA》。他目前正在制作一部由曹禺作品《原野》改编的新剧。

陳嘉恩

陳嘉恩:現為香港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助理教授,当年博士論文探討香港的翻譯劇與身份認同的關係。研究興趣包括口譯、戲劇翻譯、華文戲劇、高行健、電影改編、後殖民研究及流行文化。她曾於歐洲、台灣、中國和香港等地參與會議和發表論文,亦把四部戲劇自英語翻成粵語,在香港舞台演出。

陈恬

陈恬: 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讲师。经济学学士(南京农业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剧场、京昆艺术。

陈小眉

陈小眉:教授,东亚文化与语言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周慧玲

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所教授兼系主任。擔任該校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計劃主持人,創建臺灣現代戲劇曁表演影音資料庫,收錄逾700筆的數位影音資料,主要學術著作有《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目前專注研究表演藝術與文創產業問題。1997年取得美國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博士學位,參與創立台灣重要現代戲劇團體「創作社劇團」,曾編著7部原創劇本,執導了8部原創戲劇。

陳琍敏

陳琍敏:2006年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2010年獲得了哈佛大學東亞地區研究的碩士學位 , 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三年级博士生。研究領域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二十世紀戲劇(話劇,戲曲兼含)、包括傳統表演藝術的創新與改編、跨文化表演,及現場表演與媒體的互動關係. 博士論文所討論的是劇場現代化與表演技術的發展對20世紀中文“現代”戲劇的影響。

Daniels, Susan

戴书莲:致力于艺术与文化教育,是利兹大学演出视觉艺术文化学部的国际部负责人,也是“演出中国”与“舞台中国”的联合领导人之一。她已经在高教部门工作了二十多年,开始在布莱腾学院,后来是利兹大学。具有与校外项目合作的长久经验,她目前是英国煤矿博物馆以及利兹大学与北方歌剧院合作项目的参与者。近年的研究项目还包括得到了欧盟资助两年的文化项目,合作伙伴包括利兹大学、北方歌剧院、奥地利布莱根兹歌剧节、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她也是国际电影研究“软实力”组织的成员。

Doran, Gregory

格雷格里·多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自1992年在该团的首度制作演出,他已执导超过三分之二的莎士比亚作品,其中包括他对莎士比亚遗失剧本《卡登尼欧》的个人诠释版。他的舞台演出《麦克白》、《哈姆雷特》与《裘力斯·凯撒》都被制作成电视电影。多兰导演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由詹姆斯·芬顿改编,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世界各处”此一项目的作品之一。2012年多兰由于提高公众对于莎士比亚的理解和欣赏而获得环球剧院颁发的年度萨姆·瓦纳马克奖。他也是牛津大学2012-13学年的戏剧人文客座教授。

Ferrari, Rossella

费莱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现代中国文化与语言专业的讲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华文戏剧(尤其是实验戏剧与先锋实践)、跨文化戏剧、演出中的文化交汇与互为媒介性的运用。她的文章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杂志,她也是《先锋在流行:当代中国的实验戏剧》一书的作者。

Fong, Gilbert C. F.

方梓勳:著名翻譯家,現任香港恒生管理學院署理校長、常務副校長、翻譯學院院長及教授、山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發表有關翻譯、文學和戲劇論文逾一百篇。編著作品有《香港話劇論文集》、《廿一世紀的華文戲劇》、《另一種聲音:香港國際詩歌之夜》、《論戲劇》(與高行健合著)、Dubbing and Subtitling in a World Context等。英譯作品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The Other Shore(《彼岸》)、Snow in August(《八月雪》)以及Of Mountains and Seas(《山海經傳》)等。中譯作品有《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死亡實驗室》(Haute Surveillance)等。

高子文

高子文: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曾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习。学术研究方向:先锋戏剧,比较戏剧和戏剧理论。

关渤

关渤: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国家大剧院制作人。多年从事创作、策划、艺术生产及剧院管理等工作。主要创作作品:电影及电视剧《阿宝》、《狄公案》、《柳三变》、《孟丽君》和轻歌剧《蝙蝠》等十余部。主要制作作品:歌剧《图兰朵》、《卡门》、《托斯卡》、《赵氏孤儿》等;话剧《简爱》、《王府井》、《风雪夜归人》等数十部。

桂迎

桂迎:浙江大学公共艺术与体育部戏剧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导演、指导教师。1990年开始从事校园戏剧的组织编导及研究工作,并承担浙江大学公共戏剧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研究方向为校园戏剧的理论与实践,先后编导各类校园戏剧五十余部,演出百余场,导演作品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有《桂迎: 校园戏剧档案》、《校园戏剧》专着以及二十余篇论文在戏剧权威刊物上发表。黑白剧社作为浙江大学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并先后被国内重要媒体多次报导。

何辉斌

何辉斌:获华东师大英文硕士,北京大学中文博士,具有良好的中西文学功底,致力于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文学认知批评,现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英语文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西方悲剧的中国式批判》《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等。

胡志毅

胡志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文戏剧节委员会委员、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出版《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等著作。

黄承元

黄承元:美国华府乔治华盛顿大学英国文学系及研究所(获终身聘荣誉), 兼戏剧系所/国际关系系所/东亚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及博士点及硕士点导师, 麻省理工学院文学研究员,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兼职教授。

李如茹

李如茹:受过一点京剧训练,插过队,当过工人、唱过样板戏,曾是安徽省话剧团的学员和演员。自1988年开始在利兹大学东亚系执教。研究范围是中国戏剧(现代与传统)以及中国莎士比亚演出,已经发表6部专著与诸多文章。是本项目“演出中国”的发起人,坚信戏剧研究者与实践者应该携起手来,互相受益,也希望所有中国戏剧——包括华文、少数民族语言以及运用外语演出有关中国题目的作品——可以成为一个以实践引导研究、跨领域的学科。她经常举办中国戏剧工作坊,也是两年来在英国、北美与中国成功巡展两年的《曹禺:现代戏剧先锋》展览的制作人。

李小林

李小林: 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性别研究,跨文化戏剧,京剧/戏曲表演理论。

林偉瑜

林偉瑜:台灣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夏威夷大學戲劇舞蹈系博士。2006-2008年任教於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及中國戲曲學院,近年研究方向包括:中國當代戲劇、傳統劇場元素於亞洲現代劇場的應用、及柬埔寨宮廷舞劇。

林兆华

林兆华:林兆华戏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艺副院长。现任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兼职客座教授。他早期作为演员进入北京人艺,70年代末开始担任导演,至今已导演约七十部舞台作品。林兆华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与剧作家高行健的合作《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野人》(1985)引发中国80年代的实验戏剧风潮,这些作品从戏剧文学、剧场形式和思想内容都突破传统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戏剧,正式开启中国当代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从90年代起,他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过士行合作《鸟人》(1993)、《棋人》(1995)、《渔人》(1997)、《厕所》(2004)、和《活着还是死去》(2007) 等剧目,这些作品被视为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出最深切的反省,引起国内外文化界的关注.

刘思远

刘思远: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戏剧学助理教授,美国亚洲戏剧协会主席。著作包括研究文明戏专着《表演混杂性与殖民地摩登中国》及多篇学术论文,为《亚洲戏剧学刊》共同编辑两轮“学科创始人”主题系列。

马海丽

马海丽:英国利兹大学博士,现任利兹大学中文学讲师。马海丽曾为上海卢湾越剧团小生演员,主修徐派、范派,1991年曾领衔主演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越剧卡拉OK系列》。马海丽目前研究内容是考察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下的演变。

马龙

马龙:京剧大师马连良之孙,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直致力于马连良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并著有《我的祖父马连良》、《马连良画传》、《京剧大师马连良》等作品,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马连良艺术研究会负责人。

Palmer, Scott

司各特·帕尔马:利兹大学表演与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他的教学与研究致力于场景构作、全方位戏剧环境以及技术与演出的交互。2006-08年,在AHRC (Arts &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英国艺术人文研究委员会)的支持下,他与斯塔·勃派特以及KMA创意技术公司合作,完成了“投射演出”这一项目;2005年在英国约克完成了与动能灯光互动装置的“街头舞蹈”项目;其2007年完成的实验作品《仲夏夜之梦》直接影响了DV8肢体剧场《对自己要直截了当》这一演出的场景构作。他的《灯光——戏剧实践解读》将于下个月由派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出版。

彭怡雲

彭怡雲:來自台灣,目前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博士生。曾在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跟隨王士儀老師曾學習亞里斯多德的戲劇理論,期間發表“日本偶像劇:新表演文類形成之分析”。目前于浙江大學師從胡志毅老師學習,希望進一步提升戲劇創作的理論基礎。

Pithces, Jonathan

乔纳森·佩奇:利兹大学表演与文化产业学院剧场与表演专业教授,负责全院的研究事务。他的研究致力于运用数码技术拍摄创作过程以备进一步分析研究、文献记录以及训练表演者的具体方法与理论。从俄国戏剧训练出发,他目前的研究已经延伸至英国、美国与中国的演出训练。他开设的俄国戏剧训练的大师班在很多地方举行过,包括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日本、马耳他、澳大利亚与中国上海。他也是劳特利奇出版社学术刊物《戏剧、舞蹈与演出训练》的发起人与主编。

濮波

濮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领域:戏剧、视觉、空间。2011年论文《论戏剧性在当代的演绎和嬗变》获中国第25届田汉戏剧奖二等奖。

Pucci, Stephen

史蒂文·普奇:英国利兹大学校友,2004年取得现代中国学荣誉学士学位,之后并在伦敦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获取了古典表演硕士学位。2011年他在纽约百老汇演出了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新作《洋泾浜英语》,黄哲伦曾因《蝴蝶君》(M. Butterfly)一剧获得托尼奖。自去年从纽约回英国后,他在伦敦大剧院的英国国家歌剧院出演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的道德剧《天路历程》。这部歌剧的导演是日本知名演员兼导演笈田胜弘(Yoshi Oida),舞蹈编导是香港编舞者卡罗琳·肖(Carolyn Choa),她运用了木偶戏、武术及舞蹈等特别元素,使普奇得以更深入地探索自身与东亚戏剧实践的关系。

Roberts, Rosemary

罗斯玛丽·罗伯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国研究高级讲师。她著有Maoist Model Theatre: The Semiotics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Brill 2010) (《从符号学的视角看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中的性别和性欲》),还发表过许多中国性别学和文化学的学术文章。她目前的研究项目包括中国当代戏剧、样板戏美学理论与舞台艺术和“红色经典”在新世纪的重现。

田沁鑫

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北京大学影视艺术中心副主任,亚洲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锐导演。其作品对中外名著进行全新探索,敏感捕捉现当代社会话题,以当代艺术观念和东方美学相融合的舞台呈现,强调肢体表达和诗化语言融合的表演,复杂的时空结构,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对国际戏剧领域亦有深远影响。代表作品:话剧《生死场》、《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四世同堂》和《青蛇》。2005年参加韩国导演协会亚洲导演交流项目,为美丑剧团排演《生死场》,2006年为美丑剧团排演《赵氏孤儿》,2012年与韩国国立剧院合作导演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Walling, Michael

迈克尔·沃林:在世界的四大洲导演过许多戏剧与歌剧作品,并曾多次获奖,包括在美国演出的《维罗纳二绅士》与毛里求斯上演的《保罗与维吉妮》。沃林是越界戏剧公司的艺术总监 (www.bordercrossings.org.uk)。越界的出品包括与加纳国家剧院以及与上海越剧院合作的演出。沃林有关戏剧与其他相联题目的写作颇丰,也为越界公司编辑出版物。最新写作是为讲述马艾什·达塔尼戏剧撰写的章节。迈克尔导演了初始国戏剧节(www.originsfestival.com)的戏剧《起源》,该剧的制作人为越界戏剧公司。沃林是罗斯·布鲁 .

王云

王云: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目前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艺术理论和美学、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Waterman, Zoë

佐伊·华特曼:目前为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赵氏孤儿》一剧的助理导演。她的独立导演作品包括:《艾米的看法》、《朱莉小姐之后》、《闪闪发亮的城市》、《假女人》、《阿拉丁和睡美人》等;她也参与过《无事生非》与《西线静谧》等剧的导演工作。华特曼是2007年温布尔登戏剧青年导演奖的获得者。

Way, Charles

查尔斯·威:创作过50多部戏剧,专长为儿童戏剧,他也是威尔士作家学会的会员。其戏剧曾在全世界各地演出,威曾获得作家协会奖、艺术委员会儿童文学奖、德国儿童文学奖、最近的《海盗》获得美国戏剧教育奖。威曾于2005年与英国西约克剧院和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合作出品《好女儿》,他当下正在制作的戏剧包括:为东方之鹰戏剧公司制作有关北欧诸神的《诸神最后的日子》、为西雅图儿童剧院制作的《光明公主》,以及为北爱尔兰卡胡特剧院制作的《尼瓦里》。

Wichmann-Walczak

魏莉莎:夏威夷大学戏剧与舞蹈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她为博士论文进行实地研究期间与梅兰芳弟子沈小梅先生学习了梅派经典剧《贵妃醉酒》,而成为第一位非中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京剧表演者,被誉为“洋贵妃”。她撰写出版关于中国戏曲的表演结构与美学的专着,且平均每4年在夏威夷大学组织京剧训练班,邀请沈老师和她的同事们来进行教学,跟他们合作翻译和导演工作,其中三出戏曾被邀请赴华进行演出。她在中国因在研究、创作和演出方面的杰出成就,她被授予中国戏曲音乐协会孔三传奖,并且为了表彰她在推动和发展京剧上的突出贡献,她还被授予第二届全国京剧艺术节金菊奖。

吴培义

吴培义: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文化艺术高级人才,1997年曾受聘为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评委。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党委书记、法人,担任数十台剧目主演且获奖无数。发表论文、报告文学、小说等数10篇并获奖,是一位集实践与理论、专业与管理于一身的戏曲艺术家。

颜海平

颜海平: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电影、电视系教授,康奈尔大学戏剧理论、比较文学和东亚研究专业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与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康奈尔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现当代戏剧、电影和文学研究,批判理论、跨国表演与行为及文化历史学研究。

严晓蓉

严晓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2010年9月进入浙江大学美学研究所攻读戏剧影视美学方向博士学位,师从胡志毅教授。目前从事中国民间纪录片研究,对戏剧亦有浓厚兴趣。

余青峰

余青峰:国家一级编剧,现供职于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要作品有越剧《被隔离的春天》、《藜斋残梦》(合作)、《赵氏孤儿》、《大道行吟》、《结发夫妻》、《烟雨青瓷》、《洪升》(合作)、《青藤狂歌》,越剧音乐剧《女人街》,越歌剧《简爱》,锡剧《江南雨》,绍剧《秋瑾》,黄梅戏《半个月亮》、《李时珍》,昆剧《琥珀匙》,婺剧《天下第一疏》,汉剧《天国有一盏灯》,庐剧《焦仲卿妻》,戏曲《兰陵王》、《李师师》,越剧电视电影《李清照》等。出版有专着《大道行吟:余青峰戏文自选集》。曾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中国戏剧文学金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编剧奖、中国越剧节金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文华优秀剧目奖,以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

张平

张平:南京大学艺术硕士,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导演,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执导过十多种不同戏曲样式共六十多部剧目,先后5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个人曾3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所执导的豫剧《程婴救孤》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化大奖”榜首,“文化导演奖”榜首,并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榜首。曾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文艺家”称号。